关灯
护眼
字体:

200210(第19页)

章节目录保存书签

而这些试卷,也成了嬴政焦头烂额的源头。

此时的嬴政才登基不久,甚至还没有正式亲政,没有利用秦国的旧制一统天下,自然也就没有形成路径依赖。

而且,他自幼师承扶荔,对于蜀国的律法和制度,本来就有所了解,知道和秦国的有很大不同。

对此,他也和扶荔讨论过,对于秦国耕战制度的利弊,他早已了然于心。若不想秦国盛极而衰,像商君一样再次改革是必然的。

可是现在,还没到该改革的时候呀。如今的秦国,还需要耕战制度激励国人,达成一统天下的目标。

等到中原一统之后,他便可携无上之威,顺势提出改革。到那个时候,便是既得利益者心中不乐,大概率也不敢明着反对。

至于暗地里捣乱的,当年商君怎么处理,他照着学就是了。

毕竟改革嘛,哪有不流血的?

这群蜀国学子,不是来得不好,而是来得太早了!

首先,对于这样的人才,嬴政肯定是想全部留下来的。

可是,这些人都参加了科举,虽然批判了秦国的律法,也不是毫无根据的情绪输出,而是有理有据,并且连如何修改都给出了方向。

如果要把他们留下来,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录取他们。

可第一次科举考试,为了让天下学子都对评判出的成绩信服,但凡是高中的人,试卷都是要贴在城楼下供人观摩的。

若是别的学子看了蜀人的答卷,产生一些不太美妙的误会。比如:哦,原来批判秦国律法才是高中的诀窍呀!

后人会不会纷纷效法?

这些可以想见的麻烦,让嬴政只是想想,就觉得头皮都炸了。

“来人,请两位相邦前来,有要事商议。”

——不能只有他自己烦恼,他可还没亲政呢,这些烦恼本来就属于两位相邦。

嬴政甩锅甩得非常理直气壮。

不多时,吕不韦和戴璇就从官署赶了过来。两人了解的情况之后,纷纷皱起了眉头。

以他们的才能和见识,嬴政想到的那些,他们也都想到了。

戴璇出自蜀国,又在秦国做官,对两国的律法和制度都了解颇深。

若要他来说,两国律法各有优势。就像那些蜀国学子写在试卷上的一样,秦国律法适合乱世,以雷霆霹雳之势,荡平一切坎坷!

而蜀国的律法,则更适合在天下稳定之后实施,与民休养生息,保留上层利益的同时,也给下层留足了晋升的空间。

而且,蜀国也不是没有雷霆治世的时候,几乎每代蜀王上位,抓稳了权力之后,都会彻底整顿一次吏治。

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政治大清洗,把逐渐固化的上层阶级打破,保证底层晋升渠道不被堵塞,让朝廷经常有新鲜血液添加进来。

若是连续两三代都是庸君,无力整顿吏治,国家的统治就会迅速衰败,阶级固化,底层困苦不堪。

到了这个时候,就是一个朝代终结的临界点。

上层不给活路,百姓会自己寻找出路。

听了戴璇的话,嬴政倒还好,毕竟他已经从扶荔那里了解过了。吕不韦则是觉得受益匪浅。

“因时制宜,这倒是与商君之道不谋而合呀。”

吕不韦沉思的片刻,原本的为难之色一扫而空,笑问道:“也就是说,蜀国学子并不像山东六国那样,完全抵制严刑峻法,而是觉得该以峻法打天下,不能以严刑治天下?”

“没错。”戴璇点了点头,“乱世用重典,盛世就该轻摇薄赋,让百姓觉得有活下去的希望。”

“哈哈哈哈哈……”

吕不韦乐得哈哈大笑,许久之后,才转身对着嬴政一拜:“恭喜陛下,贺喜陛下!”

“哦,寡人何喜之有?”嬴政一时没转过弯来。

吕不韦道:“这些蜀国学子诚心修改秦律,分明是在为我大秦统一天下做准备。这正说明他们入秦,就是奔着辅佐大王一统天下来的。大王将有无数大才,这不正是大喜事吗?”

嬴政恍然,畅然大笑:“右相所言甚是,右相所言甚是!”

笑过之后,他又沉吟:“蜀国学子一共二十个,虽然个个都才学卓著,但如今都录取了显然不合适。可若是把剩下的那些放走,寡人又着时难以割舍。两位相邦可否为寡人解忧?”

戴璇笑道:“这有何难?依臣之见,不如就录取一半。至于剩下的一半,就由大王出面,聘为客卿就是了。”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