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210(第6页)
这话吕不韦信,但戴璇在相助的过程中会不会抢他的功劳,那就两说了。
不过对他来说,最重要的就是把这件大事做成。如果从一开始就瞻前顾后,那还不如不要做,免得浪费了大量资源还一事无成,把自己原本积累的威望都败光。
戴璇本就在官属处理政务,不多时就跟着寺人来到章台宫。相互见礼过后,她就问起大王召见有何要事?
嬴政笑道:“有一件关乎秦国国运的大事,两位相邦还需齐心协力才是。”
继而就对吕不韦使了个眼色,吕不韦会意,就把自己曾在蜀国游历,对蜀国科举制度仰慕已久的事说了,直言要身体力行,在秦国推广科举制。
“此言当真?”戴璇十分惊喜,却又有些难以置信。
吕不韦正色道:“大王面前,岂敢虚言?”
戴璇对自己的情绪掌控力极高,哪怕骤然被惊喜冲击,也很快便平复了心绪,恢复了惯有的冷静和理智。
“右相膝下有子女五六人,除长子与次女之外,余下几个年岁尚轻,都无官职在身。右相推行科举,就不怕几位小公子资质平庸,将来欲入官场而无门吗?”
这个问题很尖锐,但也很现实。
他们蜀国科举制已推行了近千年,所有人都习惯了。像他们家这种财势颇丰的,都会在很小的时候请私教,比普通人家的孩子在起步上早一步。
但也就是起步早而已。
只因天资这种东西,并不会从父母身上遗传到孩子身上,哪怕是高门子弟,考不上科举的也有大把。
戴璇觉得,吕不韦之所以毫无心理负担地说要推行科举,是根本没有见识过科举考试的残酷。
她不想做无用功,所以从一开始,就尖锐地点出吕不韦必然会在意的东西。
——你能不在意自己的生死,也能不在意子女的前程吗?
吕不韦心中暗道:这也太一针见血,太不给人留颜面了!
但他也明白戴璇的顾虑,更明白如果自己不能打消对方的顾虑,戴璇是不会真心相助于自己的。
他暗暗吸了口气,问道:“左相自幼在蜀国长大,对于科举制度自然比不韦更加了解。不韦斗胆相询:左相与郑上卿,参加过科举吗?”
戴璇不知他问这些做什么,却还是点了点头,实话实说:“我与郑上卿都是自幼读书,当然是要参加科举的。只不过,我们俩都非人中之龙,入秦之前只举人功名。”
若是她们没来中原,肯定还会继续考,也大概率会在三十岁之前考中进士。
但因为悟空帮忙传递的一个消息,让她们的命运转了个弯。那些未知的可能,就不好拿出来说了。
饶是如此,吕不韦也听得眼皮子乱跳:年纪轻轻就考中举人了,还说自己不是人中之龙。那我算什么?人中之虫吗?
他在心里大大吐槽了一番,面上不动声色,诚恳道:“如左相与郑上卿这般的人物,科举之路尚且坎坷,不韦又怎敢妄想家中子弟都能考中?
大王有鲸吞天下之志,秦国的未来,需要的是真正的有才之士。中原科举才开,难度定然比不上蜀国。若是这还考不中,趁早回家学种地、经商吧!”
作为一个商人,吕不韦比谁都清楚,这世间之事往往都是有舍才有得。
他的长子与长女都已经蒙荫入仕,只要不乱来,相信大王看在他为秦国鞠躬尽瘁的份上,会给他们一个前程的。
至于剩下那三个,还有两个姬妾肚子里怀的那两个,就各凭本事吧。
戴璇笑了,对吕不韦郑重一拜:“既然右此有此魄力,璇必舍命相陪!”
吕不韦回礼:“都是为了大秦。”
嬴政笑着上前,一手拉住一个,把两只手叠在了一起,欣慰道:“昔赵国廉颇蔺相如有将相之和,今我大秦亦有左右相邦之和。将相和救不了赵国,双相和却必然能将我大秦再次推向顶峰!”
吕不韦和戴璇对视了一眼,就知道对方和自己一样,都被少年秦王的话激起了无尽的豪气。
君臣三人又磋商了一些细节,吕不韦说自己回去之后便召集门客,起草奏书,明日一早便趁着朝会上奏。
戴璇道:“那我也去联络相熟的官员,明日声援右相。”
嬴政诚恳道:“辛苦两位了。”
把两人送走之后,嬴政沉思了片刻,拿起毛笔写了些东西,让人把扶荔和哪吒请了过来。
大约过了两刻钟,扶荔独自来了。嬴政不见哪吒,好奇地往她身后看了一眼:“老师,殷老师今日没跟您一起?”
扶荔道:“他前些日子不是向你讨了个校尉的官吗?这两天都早出晚归的,在军营里混着呢。”
嬴政听了也没在意,就把自己方才写的东西递给了扶荔:“老师您看,这是学生对于在中原推行科举的一点想法。”
第204章哪吒初见章邯